產(chǎn)地分布:
分布于華北、西北等地。其他地區(qū)也有栽培。
原產(chǎn)我國北部:河北北部、內(nèi)蒙古、山西北部、陜西北部、甘肅、寧夏、青海、新疆有野生,由于果實入藥而栽培,我國中部和南部不少省區(qū)也已引種栽培,尤其是青海、寧夏及天津地區(qū)栽培多、產(chǎn)量高?,F(xiàn)代歐洲及地中海沿岸國家則普遍栽培并成為野生。
形態(tài)特征:
蔓生灌木,高達1米余。枝條細長,幼枝有棱角,外皮灰色,無毛,通常具短棘,生于葉腋,長約5厘米。葉互生或數(shù)片叢生;葉片卵狀菱形至卵狀披針形,長2~6厘米,寬0.6~2.5厘米,先端尖或鈍,基部狹楔形,全緣,兩面均無毛?;ㄒ干?,通常單生或數(shù)花簇生:花萼鐘狀,長3~4毫米,先端3~5裂;花冠漏斗狀,管之下部明顯細縮,然后向上逐漸擴大,長約5毫米,先端5裂,裂片長卵形,與管部幾等長,紫色,邊緣具疏纖毛,管內(nèi)雄蕊著生處稍上方具柔毛一輪;雄蕊5,著生花冠內(nèi),花藥丁字形著生,2室,花絲通常伸出;雌蕊1,子房長圓形,花柱細,柱頭頭狀。漿果卵形或長圓形,長0.5~2厘米,直徑4~8毫米,深紅色或橘紅色。種子多數(shù),腎形而扁,棕黃色?;ㄆ?~9月。果期7~10月。
生長于山坡、田埂,或丘陵地帶。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
寧夏枸杞
灌木或經(jīng)栽培后而成小喬木狀,高可達2~3米。主枝數(shù)條,粗壯,果枝細長;外皮淡灰黃色,刺狀枝短而細,生于葉腋,長1~4厘米。葉互生,或數(shù)片叢生于短枝上;葉柄短;葉片狹倒披針形、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,長2~8厘米,寬0.5~3厘米,先端尖,基部楔形或狹楔形而下延成葉柄,全緣,上面深綠色,下面淡綠色,無毛?;ㄒ干?,通常1~2朵簇生,或2~5朵簇生于短枝上;花萼鐘狀,長4~5毫米,先端2~3深裂;花冠漏斗狀,管部長約8毫米,先端5裂,裂片卵形,長約5毫米;粉紅色或淡紫紅色,具暗紫色脈紋,管內(nèi)雄蕊著生處之上方有一輪柔毛;雄蕊5;雌蕊1,子房長圓形,2室,花柱線形,柱頭頭狀。漿果卵圓形、橢圓形或闊卵形,長8~20毫米,直徑5~10毫米,紅色或橘紅色。種子多數(shù),近圓腎形而扁平?;ㄆ?~10月。果期6~10月。
生長習性:
喜光,耐蔭。
繁殖培育:
繁殖技術(shù)
1.種子繁殖
可選用優(yōu)良品種,以采果大、色鮮艷、無病蟲斑的成熟果實,夏季采摘后,用30-60℃溫水浸泡,搓揉種子,洗凈,晾干備用。在播種前用濕沙(1:3)攔勻,置20℃室溫下催芽,待有30%種子露白時或用清水浸泡種子一晝夜,再行播種。春、夏、秋季均可播種,以春播為主。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,按行距40cm開溝條播,深1.5-3cm,覆土1-3cm,幼苗出土后,要根據(jù)土壤墑情,注意灌水。苗高1.5-3cm,松土除草1次,以后每隔20-30d松土除草1次。苗高6-9cm,時定苗,株距12-15cm,每1hm2留苗15萬-18萬株。結(jié)合灌水在5、6、7月追肥肥3次,為保證苗木生長,應及時去除幼株離地40cm,部位生長的側(cè)芽,苗高60cm時應行摘心,以加速主干和上部側(cè)枝生長,當根粗0.7cm時,可出圃移栽。
2.扦插繁殖
在優(yōu)良母株上,采粗0.3cm,以上的已木質(zhì)化的一年生枝條,剪成18-20cm長的插穗,扎成小捆豎在盆中用100×10-6α-萘乙酸浸泡2-3h,然后扦插,按株距6-10cm斜插在溝內(nèi),填土踏實。
田間管理
在5、6、7月種中耕除草1次,10月下旬-11月上旬施羊糞、廄肥、餅肥等作基肥、追肥可于5月施尿素和6-7月施磷、鉀復合。幼樹整形,枸杞栽后當年秋季在主干上部的四周選3-5個生長粗壯的枝條作主枝,并于20cm左右處短截,第2年春在此枝上發(fā)出新枝時于20-25cm處短截作為骨干枝。第3、4年仿照第2年辦法繼續(xù)利用骨干枝上的徒長枝擴大,加高充實樹冠骨架。經(jīng)過5-6年整形培養(yǎng)進入成年樹階段。成年樹修剪,每年春季剪枯枝、交叉枝和根部萌蘗枝,夏季去密留疏,剪去徒長枝、病蟲枝及針刺枝。秋季全面修剪,整理樹冠,選取留良好的結(jié)果枝。
剪枝原則:去老留新、去病留健、去弱留強,使結(jié)果枝條在樹冠內(nèi)均勻分布.要求多培養(yǎng)結(jié)果枝條,剪去非生產(chǎn)性枝條。
園林用途:
是優(yōu)良的觀果樹木種。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