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頹子,別名:蒲頹子、半含春、盧都子、雀兒酥、甜棒子、牛奶子根、石滾子、四棗、半春子、柿模、三月棗、羊奶子,拉丁文名:Elaeagnus pungens Thunb. 胡頹子科、胡頹子屬常綠直立灌木,高3-4米,具刺,刺頂生或腋生,長20-40毫米,有時較短,深褐色;幼枝微扁棱形,密被銹色鱗片,老枝鱗片脫落,黑色,具光澤。葉革質,橢圓形或闊橢圓形,稀矩圓形,長5-10厘米,寬1.8-5厘米,兩端鈍形或基部圓形,邊緣微反卷或皺波狀,上面幼時具銀白色和少數(shù)褐色鱗片,成熟后脫落,具光澤,干燥后褐綠色或褐色,下面密被銀白色和少數(shù)褐色鱗片,果核內面具白色絲狀棉毛;花期9-12月,果期次年4-6月。果熟時味甜可食。根、葉、果實均供藥用,還有一定的觀賞價值。胡頹子主要化學成分有揮發(fā)油、萜類、生物堿、黃酮等;藥理活性主要有降血糖,降血脂、抗脂質氧化、抗炎鎮(zhèn)痛、免疫等。
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的一科。灌木或喬木,稀為藤本,被銀白色或褐色至銹色盾形鱗片,有的有星狀絨毛,其中沙棘(Hippophae rhamnoidese L.)是優(yōu)良的固沙植物品種。常綠或落葉直立灌木或攀援藤本,稀喬木,有刺或無刺,全體被銀白色或褐色至銹盾形鱗片或星狀絨毛。單葉互生,稀對生或輪生,全緣,羽狀葉脈,具柄,無托葉?;▋尚曰騿涡?,稀雜性。
胡頹子根是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的根,具有止咳、止血、祛風、利濕、消積滯、利咽喉的功效。干燥的根呈圓柱形,彎曲,一般多截成30~35厘米長的段落,粗細不一,粗根直徑3~3.5厘米,細根直徑達1厘米。它的外表為土黃色,根皮剝落后,會露出黃白色的木質部。此外,它還具有質地堅硬,橫斷面纖維性強,中心色較深的特點,并可以入藥,具有止咳、止血、祛風、利濕等功效。在四川地區(qū),它和木半夏的根同稱牛奶子根,并同等使用。
養(yǎng)護:
胡頹子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(huán)境,耐半陰,耐干旱,稍耐水濕。制作好的盆景生長季節(jié)可放在室外光線充足,通風良好的地方養(yǎng)護。夏季高溫時適當遮光,以避免烈日曝曬,澆水掌握“見干見濕”,經(jīng)常向植株噴水,以增加空氣濕度,使葉色潤澤。生長期每1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以磷鉀肥為主的復合肥,肥料中氮肥含量不宜過多,否則植株枝葉繁茂,卻開花稀少。胡頹子耐寒能力不是太強,冬季可將花盆埋在室外避風向陽處越冬,也可在光照充足,不低于0℃的冷室內越冬,冬季可適當減少澆水,但盆土也不能過于干燥。每3年換盆一次,宜在疏松肥沃,含腐殖質豐富的土壤中生長更好,可用園土、腐殖土、摻少量腐熟的餅肥等有機肥混和配制,并放幾塊碎骨等磷鉀肥做基肥。
(一)植物學知識
屬胡頹子科,胡頹子屬。常綠灌木,小枝有銹褐色鱗片,通常有棘刺。單葉互生,革質,橢園形,邊緣波狀而常內曲,背面銀白色鱗片并有銹褐色斑點。秋季10月開銀白色花,翌年5月果成熟,橢圓形,呈紅色,味甘可食。 喜光,耐半蔭;喜溫暖濕潤氣候,不耐寒;對土壤要求不嚴,適應性強,耐干旱,亦耐水濕;中性土、微酸性土均可生長。
(二)取材與培育措施
人工繁殖:胡頹子主要用播種、扦插法繁殖。播種可于5月份胡頹子果實成熟后,及時采收處理,曝曬脫粒后及時播種,苗圃地以土質疏松、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好,結合整地,施入基肥,并進行土壤消毒。整細耕耘,播后覆上細土,以不見種子為度,再蓋以稻草,澆一次跑馬水。 夏插宜在5~6月梅雨季節(jié)進行,選取當年生半木質化粗壯春梢為插穗,長約10厘米左右,帶踵,留葉2~4片左右,用萘乙酸500ppm溶液快浸即插,插入深度約12,用指把周圍土壓實,澆透水,隨即搭棚遮蔭,保持土層濕潤,極易成活,第二年春季即可移植。
(三)上盆過程
選盆:胡頹子以釉陶盆或紫砂陶盆為宜,形狀依樹樁而定,一般以較淺或中深的長方形、橢圓形盆為好。盆的顏色可選淺黃色,和紅果綠葉形成對照映襯,可使樁景更加賞心悅目。
用土:胡頹子對土壤要求不嚴,較耐瘠薄。盆栽以熟化的田園土、河塘土摻拌沙土或適量的礱糠灰為好,亦可用疏松肥沃的腐殖土。
栽種:宜在春季3~4月萌芽前上盆,秋季亦可。栽時要整理根系,用土把側根、須根壅實,盆底要墊空,澆透水,置蔭處養(yǎng)護,半月后再逐漸移至光照處。
(四)整姿技術
加工:胡頹子的加工造型可采用粗扎結合粗剪相輔進行,攀扎用金屬絲和棕絲均可。攀扎時間宜在花前進行為好,將主干和主枝稍作攀扎,小枝則以修剪為主。
樹形:胡頹子盆景制作,適于造成自然樹形,常見的有直干式、斜干式、曲干式等樹形,頗具古樸蒼雅之韻味,是江蘇、安徽、湖北等地制作盆景的主要樹種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