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產(chǎn)廣東及廣西的西江流域各地。模式標(biāo)本采自廣東高州。
形態(tài)特征:
竿直立,高達(dá)12米,直徑4—10厘米,尾梢勁直;節(jié)間最長者可達(dá)67厘米,圓筒形,粗糙,具硅質(zhì),初時多少被糙伏毛,竿壁厚3毫米;竿環(huán)平,光亮;籜環(huán)稍隆起;竿 每節(jié)分多數(shù),枝與竿成60°開角,枝長50—70厘米?;X鞘遲落,質(zhì)硬而脆,長約為基部寬的三分之二,背面具硅質(zhì),被有貼生的白色或淡黃色糙毛,邊緣無毛,較薄,紙質(zhì),平或微凹;籜耳缺或在大的竿籜上為極狹而高僅1-2毫米的皺折帶狀物,鞘口蜷毛顯著,長5毫米,棕黃色,基部被微小糙硬毛;籜舌高1—2毫米,無毛,邊緣淺裂,被長3-5毫米的流蘇狀毛;籜片線狀披針形,在竿下部節(jié)上者長不超過籜鞘之一半,背面無毛,腹面基部玻一簇與縋毛等長的剛毛,其余部分被糙伏毛。小枝具葉6—9枚,葉鞘下部多少具硅質(zhì);葉耳不顯著,縫毛多數(shù),長5—6毫米,基部被微小糙硬毛;葉舌高約1毫米,邊緣淺裂成流蘇狀;葉柄長3—5毫米;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 20-30厘米,寬2.5—4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圓形或闊楔形,上表面除基部及中脈附近被極稀疏白色長柔毛外,余處無毛,下表面被白色小糙硬毛。假小穗著生于無葉花枝之各節(jié),圓柱形,被白色柔毛;光出葉長圓狀倒卵形,長5—7毫米,薄紙質(zhì),具2脊,脊被白色小纖毛,頂端鈍,邊緣無毛或近無毛;苞片1至數(shù)枚,長圓形,長6—15毫米,紙質(zhì),具多脈,頂端鈍圓,具短尖頭或三角狀尖頭;小穗含小花1—2朵,通常頂端的1 朵能發(fā)育,孕性小穗長3厘米,不孕小穗長1.8—2.2厘米;外稃長圓狀披針形,長15—17毫米,質(zhì)硬而脆,強(qiáng)烈內(nèi)卷,密被白色柔毛,具多脈,頂端急尖,具粗糙芒尖,長1— 2毫米;內(nèi)稃長達(dá)26毫米,具多脈,基部螺旋狀內(nèi)卷,近無毛,上部有顯著縱溝,被白色纖毛,頂端2齒裂(見于孕性小穗中)或?yàn)椴坏乳L的2脊(見于不孕小穗中);花絲白色,長達(dá)18毫米(未伸出時長僅2—3毫米),常成對在基部合生,花藥棕黃色,長達(dá)12毫米;子房無毛,長達(dá)9毫米,具短柄,花柱淡黃色,長達(dá)15毫米,柱頭3,紫色,羽毛狀。果未見。 筍期7—8月。
生長習(xí)性: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