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國內(nèi)分布:產(chǎn)臺灣、廣東、廣西等省區(qū)。
國外分布:亞洲熱帶地區(qū)廣布。
形態(tài)特征:
多年生草本,高1—2m,葉2列,狹長橢圓形, 長30-60cm,寬8一14cm,先端急尖,兩面無毛或背面有長柔毛;葉柄細(xì)短;葉鞘抱莖。圓錐花序頂生,花序軸密生短毛;花 綠白色,花萼筒狀,長4—8mm,3裂;花冠筒長6—10mm,裂片矩圓形,長12-l6mm,先端呈兜狀;唇瓣倒卵狀匙形,先端 深2裂,邊緣具缺刻,白色,具淺粉紅色條紋。蒴果橢圓形,肉質(zhì),熟時橘紅色?;ㄆ?—7月,果期7—8月。
生長習(xí)性:
生于山坡、曠野的草地或灌叢中。
繁殖培育:
叢生物學(xué)特性,喜溫暖濕潤氣候和向陽環(huán)境。稍耐旱,怕水漬,能耐短暫0℃低溫,在-5℃時全株死亡。以圭層深厚、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粘無病呻吟土栽培為宜。 栽培技術(shù),用種子和分株繁殖。 種子繁殖:采用育苗移栽法,11-12月采果實脫粒沙藏。第2年4-5月播種,開1.3m寬的高畦。條播,按行距33cm在畦上開橫溝,播幅10cm。苗期`經(jīng)常除草松土,追肥3-4次。第2年晚霜過后,苗高33cm,雨委就可移地栽。 分株繁殖:可于每年夏天雨季進(jìn)行,挖取部分帶一段根莖的植株,地上莖可于離地約33cm處剪去以便栽種。移栽可在6月雨季進(jìn)行,按行距1.3m,株距1m挖穴,每穴栽苗2-3株,每1hm2栽苗6750-7200穴。 田間管理,栽種后1-2年要加強(qiáng)管理,每年中耕除草、追肥3次,在6、8、12月進(jìn)行。中耕后施磷肥、人畜糞水1次,一般到第3年植株封行后,只須每年2-3月剪除枯殘莖葉。12月采收后再中耕,并施堆肥和過磷酸鈣1次。栽種后1-2年可間種豆科矮桿作物或蔬菜。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