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產(chǎn)于云南(個舊卡房)。
形態(tài)特征:
草質(zhì)或基部稍木質(zhì)的落葉藤本,全株無毛;枝和小枝均圓柱狀,有直紋,干時灰褐色。葉紙質(zhì),通常為不明顯的三角狀近圓形,長8—15厘米,寬與長近相等,頂端鈍或微圓,常有小凸尖,基部近截平或微凹,兩面暗晦,掌狀脈9—12條,較粗大,連同網(wǎng)狀小脈均在下面凸起,干后變褐色,稍有光澤;葉柄比葉片長,很少與之近等長,稍粗壯,頂端在距葉片基部約2—3厘米處盾狀著生。復傘形聚傘花序通常腋生,雄花序具3—5厘米長的總梗,頂端通常有5—6個長約2厘米的傘梗,小聚傘花序有梗,4—6個簇生于傘梗的末端;苞片和小苞片均線形或線狀鉆形;雄花:萼片6,排成2輪,外輪橢圓狀倒卵形,長2—2.3毫米,頂端鈍或短尖,內(nèi)輪稍小,基部驟然狹窄,頂端圓;花瓣3,橙黃色,很闊,長.0.8—1毫米,寬1.5—1.8毫米,兩側邊緣內(nèi)卷,呈鑷合狀排列;聚藥雄蕊長0.6—0.7毫米。 雌花和雌花序未見。果序復傘形狀,總梗粗壯,長5—7厘米,傘梗7—9條,長1—2厘米,披散狀伸展;果梗非肉質(zhì),核果倒卵形,長約6毫米:內(nèi)果皮背部二側各有小橫肋狀雕紋18—19條,小橫肋中部幾斷裂,靠近中肋的一端微凸起,圍繞胎座跡的馬蹄形邊檐上散生不很明顯的小瘤體數(shù)顆至多顆,胎座跡通常不穿孔或有一小孔?;ㄆ?—7月,果期7—8月。
生長習性:
生炎熱河谷多石的山坡上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