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產(chǎn)甘肅南部(天水、舟曲)、四川(南川、南坪、寶興、天全、瀘定、康定、松潘)和云南西南部罕西部(洱源、云縣、麗江)。生于海拔2700--3450米的山谷溪邊和混交林下。模式標(biāo)本采自云南(中西部)。
形態(tài)特征:
植株高20—35厘米,無明顯的根狀莖。假鱗莖近球形,粗約1厘米,具2—3枚鞘和3--4枚葉。假莖長3—8厘米。葉在花期幾乎全部展開,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,長12--22厘米,寬約4厘米,先端銳尖或急尖,基部收狹為長2--6厘米的柄,兩面無毛?;ㄝ銖娜~叢中抽出,稍高出葉層之外,長達(dá)25厘米,近中部具1枚長1—2,2厘米的鞘;總狀花序長3—5厘米,俯垂,疏生2—7朵花,無毛;花苞片宿存,披針形,近等長于花梗和子房,先端稍鈍;花梗和子房長約2厘米,稍弧曲,子房棒狀;花紫紅色或淺黃色,萼片和花瓣邊緣帶紫色斑點(diǎn),無毛;萼片近相似,長圓狀披針形,長約2厘米,中部寬4毫米,先端漸尖,具5條脈;花瓣狹長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,長18毫米,中部寬4毫米,先端漸尖,具5條脈,中央3條較長;唇瓣基部稍與蕊柱基部的蕊柱翅合生,近菱形,長2厘米,中部寬2厘米,兩側(cè)圍抱蕊柱,先端近截形而微凹并在凹口處具細(xì)尖,前端邊緣嚙蝕狀;唇盤上具3條龍骨脊,脊上被短毛;距圓筒形,勁直,長6—10毫米,粗約1.5毫米,末端鈍,無毛或疏被毛;蕊柱細(xì)長,長7—8毫米,上端擴(kuò)大,兩側(cè)具翅,腹面被短毛;蕊喙近方形,不裂,長1.5毫米,寬1毫米,先端截形并具細(xì)尖;藥帽先端截形;花粉團(tuán)稍扁的卵球形或梨形,等大,長約1毫米,具短的花粉團(tuán)柄;粘盤小,近圓形。 花期6—9月。
生長習(xí)性: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