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地分布:
分布于我國西南部至東南部的海南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貴州等省區(qū)。亞洲、非洲的熱帶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
形態(tài)特征:
獨腳金,地方別名也叫“疳積草”,為一年生小草本,半寄生,高6~25厘米,全株粗糙,且被硬毛;莖多少呈四方形,有2條縱溝,不分枝或在基部略有分枝。葉生于下部的對生,上部的互生,無柄,葉片線形或狹卵形,長5~12毫米,寬1~2毫米,但最下部的葉常退化成鱗片狀。
花有白色花、粉色花、黃色花和紅色花,4~10月間開花,花單生于上部的葉腋;小苞片2枚,線形或披針形,長2~4毫米;萼筒狀,肉質(zhì),長6~7毫米,萼齒線狀披針形,長2~2.5毫米,花冠黃色或有時帶粉紅色,長約1.3厘米,花冠管狹窄,被短腺毛,上部突然向下彎;冠檐二唇形,上唇較短,頂端微缺或2裂,下唇3裂,上唇長約為下唇之半;雄蕊4枚,內(nèi)藏,花藥1室;花柱頂端棒狀。蒴果長卵形,長約3毫米。
種子細小,黃色。
生長習(xí)性:
多生于山坡、石縫、溝谷陰濕的小草叢中;生莊稼地和荒草地,寄生于寄主的根上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