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地分布:
產云南西北部。
形態(tài)特征:
竿柄長5—8厘米,粗3—6厘米。竿高7-9米,粗3—6厘米,梢端直立;節(jié)間長20—28厘米,竿基部節(jié)間長5—8厘米,圓筒形,初時被白粉,無毛,竿壁厚3—7毫米,髓呈鋸屑狀;籜環(huán)微隆起,通常無毛;籜環(huán)平坦;節(jié)內長3—4毫米。竿芽卵形或長卵形,邊緣密生淡黃色纖毛。竿每節(jié)分7-10枝,枝與竿作30-35度夾角開展,直徑1—2毫米。筍紫紅色,背面被稀疏棕色刺毛;籜鞘宿存,革質,長三角形,遠長于其節(jié)間,先端三角狀,背部被稀疏棕色短刺毛,縱向脈紋較明顯,邊緣密生棕色纖毛;籜耳無,鞘門兩肩各具7—14條黃褐色繼毛,后者直立、長為5-8毫米;籜舌下凹或截形,紫包,無毛,高約)毫米;籜片直立,線狀披針形,寬2—3毫米,常微皺折,基部較籜鞘頂端為窄。小枝纖細,具(2)3葉;葉鞘長2.3—3厘米,鞘上部縱脊不明顯,邊緣無纖毛;葉耳無,鞘門兩肩各具2或3條直立之淡黃色繼毛,其長為1—2毫米;葉舌截形或微作圓拱形,邊緣無纖毛,高約1毫米,外葉舌密生灰色直立之長柔毛;葉柄長1-2毫米;葉片狹披針形,薄紙質,長5—10.5厘米,寬3--6毫米,基部楔形,無毛,次脈2或3對,小橫脈可見,葉緣一側具小鋸齒,另一側近于平滑?;ㄖξ匆?。筍期8月。
生長習性:
海拔2450—2900米,生于常綠闊葉林下。
繁殖培育:
園林用途:
病蟲害防治